虚假销售交易“雷区”多,应当学会如何“排雷”

在炒股的过程中,很多的投资者都不希望自己“踩雷”,可是又苦恼不知道如何“排雷”。财务舞弊行为是公司埋下的“一枚地雷”,虚假销售交易就是财务舞弊行为的一种方式。其实“排雷”并不难,首先要了解虚假销售交易。

虚假销售交易一般是指管理层故意虚构不存在的销售交易,或夸大销售交易的规模,以达到虚增收入和利润,美化财务报表的目的。这种舞弊套路难度大、成本高,性质恶劣。通常公司在面临较大压力或利益驱动下,才会去选择这类舞弊手段。

虚假销售交易的第一步往往是虚增收入,俗称“假收入”。假收入是虚假销售交易的核心,而由此产生的“副产品”可能包括虚假的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只要是造假,难免就会有蛛丝马迹。虚假销售交易的“软肋”在哪里呢?其实就是造假成本。

了解虚假销售交易后,就可以学习“排雷”了。首先,在三大报表中,可以从利润表中关注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的变动趋势是否合理,比如毛利率、销售费用率(即销售费用占收入比例)、人员工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等;也可以同时结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看存货与其仓储费用或是运输费用的变动是否匹配,以及固定资产与其折旧费用的变动趋势是否一致等,来考虑是否存在资产的异常波动。

其次,从部分上市公司的年报附注中,也可以关注上市公司前五大客户与营业收入的占比,以及前五大供应商与采购额的占比。最后,投资者还可以关注是否存在因销售收入相关事宜所导致的非标意见的审计报告,来避免投资雷区。

通常情况下,虚假销售交易不会孤军奋战,还有虚假现金流的鼎力相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