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高位难快速回落,依赖货币强刺激稳增长绝非“上策”

2020年2月10日,统计局公布1月通胀数据,CPI同比上涨5.4%,达到2011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CPI市场预期4.9%,前值4.5%。PPI同比0.1%,市场预期为0%,前值-0.5%。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央行将继续降息,幅度在10-30BP甚至更多,债券市场已经重演2016年的疯狂局面。

在本文中,重点讨论货币强刺激的潜在风险点,我们认为对于央行而言,货币政策强刺激稳增长绝非“上策”。

CPI同比高于市场预期,但主因春节因素

1月为2020年的春节月。市场预期CPI同比增长4.9%,则对应的CPI环比增速在0.9%左右。由于2020年春节为1月24日,在1月下半旬,对比可知春节的的影响当与2012、2014、2017年相似。根据这三年数据,春节月各项物价指数的对比如下:

根据表中对比可知,1月物价整体变化幅度与2012、2014、2017等可比年份相似。1月物价增长幅度主要仍是受到春节效应影响,其春节效应影响位于上边界水平。

与往年相比,本年物价增长状况与2012年最为相似,而其春节日期只差一天,对比来看,通胀变化幅度未显著超过季节性影响。

同时,从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湖北CPI环比上涨1.5%,同比上涨5.5%,与其他地区无明显差别,显示截至1月为止疫情本身对通胀的影响较小。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受到国家及时的储备投放及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的结果,但更需要观察全国范围停工对2月CPI的影响。

本轮CPI高点已现,下滑速度大概率弱于可比年份

与可比年份相比,2月CPI环比大概率超过季节性规律。可比年份2012、2014、2017年的2月CPI环比均较1月大幅下滑,特别是更为相似的2012、20117年,2月CPI环比均为-0.1%,照此预测2020年2月CPI同比将大幅下降至4.3%。

但我们认为,今年2月CPI环比可能弱于历史可比年份,主要由于农产品生产、运输出现停滞现象,从高频数据看,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2月物价仍在较快上行,与2017年的高频数据已经形成巨大差异。

我们预测2月CPI环比可能在0-0.5%左右,对应2月CPI同比4.4-4.9%左右。

根据历史均值、基数效应以及疫情之后价格滞后下降,我们预测2020年1月CPI为本轮CPI上行最高点,2月将下降至5%以下,之后将缓慢下降。

在疫情能够得到控制的基准假设下,CPI能否大幅下行仍然取决于猪肉价格同比。猪肉价格同比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数,一部分是当前价格。从猪价基数效应看,猪价导致的CPI同比回落需要等到至少6月份,在此之前基数效应难以对CPI有很强的向下拉动。

从近期的高频数据看,猪肉价格仍在持续创新高,猪价拐点难以预测。猪价大幅下降之日,大概率是CPI同比大幅回落之时,在此之前大概率维持缓慢下降趋势。

前述预期是在疫情能够逐渐稳定、复工能够逐渐开展、经济刺激力度适度的假设下。

货币政策受当前通胀制约很小

受到春节错位因素影响,2月CPI同比增速将很大概率上低于5%,但根据我们之前的论述,CPI的大幅下行将需要等到猪肉拐点和疫情结束的出现。

虽然出现了2011年以来的最高CPI增速的记录,但由于这是受到春节错位、疫情及猪瘟导致猪肉单因素驱动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不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造成困扰。

目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于疫情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短期观察疫情能否得到控制,长期观察复工进度、需求恢复情况。

我们目前倾向于认为,如果短期疫情能够得到控制,则前期的10BP降息为一次性对冲降息。短期内持续降息难度较大,持续降息需要看到短期疫情失控,或者长期复工、需求恢复弱于预期,全年经济增速难以实现5.5%(我们测算的实现GDP翻一番目标需要的最低增速)等。

依赖货币强刺激稳增长绝非“上策”

经历2019年11月以来的两次降息,目前OMO利率已经下降至2.4%,距离2016年的OMO利率低位2.25%仅有一步之遥。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央行将继续降息,幅度在10-30BP甚至更多,债券市场已经重演2016年的疯狂局面。

对于央行而言,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强刺激稳增长绝非“上策”,应当考虑以下风险点:

一是一季度经济下滑确实已成定局,但是根源在于疫情冲击,难言长期基本面发生变化。在疫情之前,副总理刘鹤曾公开表示11/12月数据积极变化,1月高频数据好于预期,也就说中国经济本来已经进入(弱)复苏趋势,而疫情导致了暂时性打断。

目前市场的预期差异仅仅在于究竟是2月,3月,还是4月能够完全复工,而对于长期经济重返应有趋势的分歧并不大。

如果经济基本面没有长期恶化,而仅仅是短期冲击,通过货币政策强刺激这种具有长期作用的政策,进行过度对冲,并非“对症下药”,反而可能会导致较为负面的长期后果。

2008-09年强刺激的后果仍然需要铭记,当时是应对金融危机这种全局性、全球性、史无前例的重大危机,依然最终由于刺激过度而引发长期的产能过剩。本质仍然在于,经济刺激没有错,而“度”则需要反复慎重权衡。

二是需要防范加杠杆卷土重来。如果说2008-09年距离较远,2016年则并没有过去太久。在2016年,央行持续降息,将资金利率维持在超低水平,结果是金融机构全民加杠杆,最终不得不通过16年底的紧货币、严监管双管齐下,才遏制住金融体系的无序膨胀。

与2016年不同的是,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完备的当下,再次重演加杠杆的风险显著下降;但是,不应忘记马克思的名言“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形成了持续大幅降息的预期,则重演2016年的“加杠杆、加久期、降资质”并非不可能,反而不激进的投资者反而会被嘲笑和领导问责。

从大局讲,我们从2016年底开始“去杠杆”,三大攻坚战之首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而从杠杆率来看,我们仅仅是控制住了杠杆率上升的斜率,并没有控制住杠杆率的绝对值,更不用说降低杠杆率(真正意义的“去杠杆”)。

最新公布的2019年三季度杠杆率已经创历史新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宽货币强刺激,本就成果有限的“去杠杆”是否会前功尽弃?

三是通胀扩散风险仍需警惕。我们对当前通胀的担忧并不大,主要因为当前通胀仍然是很明显的猪肉单因子驱动,并没有出现扩散迹象,即使春节错位、疫情因素导致短期食品价格冲高,但是这种因素通常是会怎么上来、怎么下去的。

但这并不代表通胀风险可以永远忽视,如果疫情结束、需求回升,叠加额外的经济刺激需求,则在猪肉价格保持高位的情况下,通胀扩散并非不可能。

如果央行短期采用大幅度强刺激降息,如果一旦发生通胀扩散,央行还能加息吗?那样会导致市场预期的完全紊乱,对经济的负面作用更大。而不加息,通胀怎么办?央行难道真的能丢掉物价稳定这一国际通行的最核心职能吗?

四是货币政策空间有限下的降息能否持续?2019年以来,中国央行对于宽货币一直持保守态度,即使在11月降息5BP之后,易纲行长在《求是》撰文依然表示“货币政策短期看似乎只影响需求,但中长期则会影响供给和经济结构,过度使用有可能留下复杂的“后遗症”。应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政策目标和政策力度”、“应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等。

从这些表述看,央行确实认为货币政策空间是有限的,这种判断应当是基于长期的历史和经验、研究得出的结论,而现实结果是,11月受制于稳增长压力(2019年1-10月经济确实趋势下行),2月受制于疫情,已经两次降息。难道一次疫情,就改变了央行对利率的长期判断吗?在央行反复强调空间有限之后,中国货币政策空间就这样打开了?我们真的难以相信。

总结全文,我们认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应当“保持定力”,应对疫情确实需要加大降低社会融资等逆周期调节力度,力保2020年实现翻一番目标(我们测算需要GDP同比5.52%)也是应有之义;但是应当避免将货币政策强刺激作为稳增长良方,货币宽松应当有底线,不应因为疫情短期冲击就导致正常的货币政策时期结束,对于经济刺激过度、加杠杆卷土重来、通胀扩散等风险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