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基金投研团队入驻头条,聚焦2020年投资新视点

长城基金成立于2001年,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第15家基金公司。成立18年来,秉承“诚信、规范、专业、创新”的经营理念和持有人利益至上的经营原则,长城基金始终把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健的回报作为第一目标,努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投资理财产品和服务。

权益投资方面,长城基金权益投研团队致力于做公司价值的发现者,注重上市公司的实地调研和多维度调研,在深入理解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多视角分析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与成长空间。

其中主动权益投资方面,长城基金一直秉承“深度研究发现价值,获取长期稳定回报”的投研理念,在消费、科技、医疗、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持续深耕,涌现出一批聚焦企业价值、致力于能力圈建设的优秀基金经理。

量化投资是长城基金近两年在权益投资方面格外发力的重点品类业务。目前,长城基金量化团队已经打造出覆盖大盘价值、中盘成长、科技主题、红利低波、GARP、小盘等不同主题和风格的量化产品线。

固收业务方面,截至2019年底,长城基金旗下固收产品涵盖了货币基金、短期纯债、中长期纯债、一级债基、二级债基等齐全的产品线,可满足不同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理财需求。

2019年是基金大年,基金赚钱效应凸显。在此背景下,大众对基金投资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希望能够获取基金配置方面的更多专业信息。长城基金携来自宏观策略分析团队、基金管理部、固定收益部、量化与指数投资部等7位基金经理入驻今日头条,除了带来对2020年投研观点的解读,还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驻守在广大基民的投资第一线,为大家带来专业的投资信息与答疑互动,致力于做广大投资者身边专业可信赖的资产管理机构。#长城基金入驻#

以下是长城基金投研团队集体入驻群访问答实录:

向威达 长城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宏观策略研究总监

何以广 长城基金研究部总经理、基金经理

马强 长城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基金经理

雷俊 量化与指数投资部门总经理、基金经理

谭小兵 长城基金基金管理部基金经理

廖瀚博 长城基金基金管理部基金经理

尤国梁 长城基金北京投资管理部基金经理

问:提问向威达老师,你是宏观研究专家,从事宏观研究达23年之久,过往对宏观政策、市场中长期大势的研判都比较精准,你如何看2020年的宏观经济,尤其是在疫情发生之后?1月初,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0年GDP增速依然可能保持在6%附近,现在还维持此观点吗?

向威达:很多学者和机构都做过测算,随着人口和劳动力的萎缩以及资本产出效率的下降,未来中国长期潜在经济增速还会持续回落。但是从短周期看,我们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预计今年GDP增速依然可能保持在6%附近,主要是基于对近几年国内经济格局、宏观政策和中国的贸易环境三个方面的分析。

第一,中国经济从2010年Q1增长12%以上持续回落到去年底的6%左右,回落的时间之长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少见的,短周期特别是工业的存货周期又到了历史低点,可能正接近拐点。虽然过去几年房地产的销售面积和房地产投资增速都在高位,未来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但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过去几年在环保去产能和金融去杠杆的严厉背景下已经在3-4%的水平上见底企稳,而2010年前后的设备投资又到了折旧更新的周期,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的可能性较大。

第二,从宏观政策看,也正因为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回落,政府很可能会松货币,宽财政,通过增加基建投资稳增长。

第三,随着外部环境的阶段性改善,未来全球的贸易关系会有所缓和,加上美国的经济持续好转,中国的出口有可能回升。

正是基于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依然可能保持在6%附近。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巨大的黑天鹅突然袭来,今年的疫情对人民的伤害、所冲击的地区之多,远远超过了2003年的非典,各地采取的防控措施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按下暂停键,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很可能大幅回落,比如说回落到4%甚至4%以下。

但是,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中央领导近期多次强调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要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仍然要坚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党中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都要完成。”为了对冲和弥补一季度的损失,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稳增长的力度可能要明显加大。因此,我们判断,今年的GDP增速很可能要低于6%,但低于5.5%的可能性不大。

问:提问向威达老师,在你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向威达:第一,除了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这次疫情对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人民的生命和心理包括医护人员造成了重大的伤害,对全国的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第二,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主要是餐饮旅游交运线下影院娱乐以及白酒食品饮料和商业等消费服务行业。由于消费服务行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制造业的影响,所以一季度GDP的增速受影响较大。

第三,疫情严重影响了电子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复工复产以及建筑施工。

第四,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多数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企业底子薄,实力小,抗冲击的能力低,一部分餐饮等中小企业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消费服务行业和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多,就业受损失,其后续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也会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

第五,也有因祸得福的行业,如互联网办公,网络游戏,医药医疗,并带动计算机、云计算、大数据相关的软硬件行业。这些行业不光是短期受益,其长期趋势也因此更加强化。

第六,有些行业短期受冲击,但疫情过后,其消费可能影响不大,甚至因此受益,比如汽车的销售未来很可能反而增加。

问:提问向威达老师,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你此前的观点是,疫情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但短期会受到冲击,请问2020年的股票、债券市场存在的潜在机会有哪些?全年大类资产该如何配置?

向威达: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只是短期的,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和上市公司的盈利在全年的总量之中的比重较小,而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商业等行业在A股当中的比重也比较小,我们之前就建议投资者对疫情对市场带来的恐慌保持淡定,千万不要因为恐慌在低位砍仓杀跌。

市场的走势证明了我们的判断和建议是经得起检验的。市场连续强劲反弹,并基本收复了2月3日暴跌造成的缺口,也证明了A股投资者经过2015年和2016年的大股灾以及2018年的大熊市的洗礼开始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A股市场的纠错能力在加强。特别是与特斯拉相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5G相关的电子产业链、与云计算大数据和网络安全相关的计算机以及游戏传媒股不仅迅速收复失地,反而大面积创出新高,并带动创业板指数创出2016年底以来的新高,而与旧经济相关的地产、钢铁、煤炭和建筑等周期性行业反弹幅度严重滞后,说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再次强调,尽管短期利率会有波动,但长期利率的回落是大势所趋,从目前看,未来一段时间的流动性还是相对宽松,对股票的估值和债券的估值都是有利的。在房产和各大类金融资产中,我们建议投资者继续重点配置股票特别是A股。从总体上看,无论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A股当前的估值风险并不大。特别是金融、地产、钢铁、煤炭、建筑、石油石化等周期性比较强的板块,其行业指数或估值都在多年的历史低位,继续大幅度下跌从而带动大盘持续大幅度下跌的风险不大。

由于无风险利率的回落,债券依然是大机构大资金的重点配置的对象。在控制个券风险的同时,我们建议债券投资者可以适当增加信用债特别是可转债的比例。但是,也正因为无风险利率的回落带动债券收益率回落,可能会迫使保险公司和银行理财产品等大资金增加对股票的配置。

尽管半导体等科技股当前的估值较高,未来不排除科技股会有阶段性回调,但是,我们依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个长期逻辑,与5G相关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生命以科学为主的新的科技革命才刚刚开始,其影响将十分深远,我们建议投资者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继续逢低重点关注与特斯拉相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5G相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板块、以及高端制造、传媒和生物医药板块;同时从长期的角度继续关注龙头消费股的长期价值,以及稳增长给银行地产建材等周期股的阶段性投资机会。

问:提问向威达老师,在历时3个月的征求意见后,2020年2月14日再融资新规终于正式落地。这对A股后市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你认为什么样的投资机会将随之凸显?

向威达:我们注意到,2019年1月份新的证监会负责人上台以来,非常强调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强调尊重市场规律。去年年底,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证券法,确立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近期中国证监会又正式出台了上市公司再融资新规,对上市公司股权定向增发的盈利要求、资产负债率的限制、定向增发定价、定向增发锁定期和解禁减持等条款全面放松,基本上等于上市公司再融资不受任何限制了,全面放开了。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又一个重大改革。显然,这项改革在立法精神上和政策意图与注册制保持了逻辑上的一致性,完全符合市场化原则。

可以肯定这项改革更有利于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上市公司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做大做强,从而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因此,我们认为这项改革对资本市场是重大利好,有利于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的活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当前由于疫情陷入困境的部分企业更可谓雪中送炭,起死回生;另一方面使当前的反弹行情进一步扩散,那些有可能通过再融资摆脱当前的困境的、或善于资本运作、有并购预期的中小公司特别是科技股可能有大面积补涨的机会。

问:提问何以广老师,可否详细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创立的 “全市场 全天候”选股模型——CAR-LN(可乐)选股模型?在投资实践中效果如何?

何以广:要获得持续稳定的投资业绩,最好要有自己稳定的投资范式(即投资模板),我的投资模板就是可乐模型,简单的说就是找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的公司:一是具有时代发展特征的好公司,公司业务是时代发展出来的新产品;二是公司业绩处于高速增长的中前期,天花板还很高;三是公司各项历史财务数据要优秀,财务数据要体现出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从实践来看,我的可乐投资模板具有很好的效果,一是能够挖掘出每个时间点较具成长潜力的公司;二是根据投资模板,选股具可复制性,重复方法论即可选出新的好公司,可以让我未来取得稳定且优秀的业绩,具有可预判性。

问:提问何以广老师,A股市场大小盘风格轮动频繁,行业热点多变,结构性行情突出。当市场环境与自己擅长的能力圈出现冲突时,你如何应对?是坚守能力圈静待市场风格轮动,还是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风格去顺应市场变化?

何以广:市场风格和热点短期难以预测,中期来看,都是围绕着公司基本面旋转的。因此,为了克服市场风格切换而取得稳定且优秀的业绩,我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需要全市场覆盖上市公司,全天候、全身心投入公司研究、行业研究中,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全市场全天候无明显短板的投资人员;

二是组合构成相对分散,个股仓位不要太高,行业也要分散到各个行业,简单来讲,我们的组合要包含大多数行业,并且选择各自行业里面当下基本面最好且资质较好的公司;

三是组合保持适度的新鲜度,根据公司基本面处于的各个阶段,卖出基本面成熟且股价演绎较充分的个股,买入基本面和股价演绎处于中前期的个股。

根据以上三点,我们常常发现,我们的组合里部分个股时常很巧合的成为市场热点和风格。

问:提问何以广老师,你是清华大学核物理博士出身的基金经理,这对你做投资有着哪些优势?

何以广:过去的学习经历,一是让我学习新事物较快,能够较快把握具有时代特征感的优秀上市公司;二是经过多年物理学习,受量子力学里面不确定原理的启发,让我对风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形成了“事物发展具有较小可预测性”的世界观,因此对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业绩的可预测性适度折扣,可适度避免黑天鹅等事件。

问:提问何以广老师,你怎么看接下来的A股市场走势?你认为哪些方向是值得重点关注的?A股经过这些天的反弹后,很多投资者开市第一天大跌的亏损已基本“回血“,现在是该入袋为安,还是坚定持仓?

何以广:市场短期不可捉摸,但看未来三年,市场具有很好的投资机会。不过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中间一定有波折。过去的历史表明,各个时代走势较好的个股大都具备时代特征。所以未来怎么样,需要我们不断地、不停止的去学习、去观察具有未来时代特征的上市公司。从目前来看,5G及其应用、半导体国产化、新消费、新药开发等行业具有较好的时代特征。一个好的投资经历需要时间积累。短期市场走势难以预测,建议投资者关注自己的个股基本面和股价演绎的阶段,或者关注自己投资的基金的管理人的投资风格,关注长期业绩,这样投资者将获得回报。

问:提问何以广老师,你认为,2020年科技股投资的主线是什么?看好哪些细分领域?

何以广:2020年科技是一条好的投资主线,但是部分方向部分个股的股价演绎已较为充分,未来需要根据公司的基本面去寻找新的方向。目前来看,具有潜力的方向有:5G的下游应用、物联网应用、计算机云应用、军工新技术等。同时,新消费、新药开发等方向也是较好的。

问:提问何以广老师,基金投资时经常会碰到黑天鹅,我们怎么判断、怎么规避?

何以广:之所以称之为黑天鹅,那就是难以完全避免,所以我们需要去应对黑天鹅。我采取以下方式去应对黑天鹅:一是相信常识,大幅偏离逻辑的事情需要谨慎再谨慎;二是在基金配置过程中,控制个股仓位(我一般控制在2-3个点),即使遇到黑天鹅,对这个基金的影响也很小。三是重点关注公司的历史,历史上的好学生大多继续优秀,谨慎对待乌鸡变凤凰的故事。

问:提问马强老师,近年来,市场上倡导“绝对收益“的公募基金公司越来越多,从过往你的投资经历来看,在你任职期内所管理的基金产品全都实现正收益,可以说很好地践行了你的投资理念,为什么会有此“执念“呢?

马强:资产管理行业的使命就是为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公募基金作为资产管理的一个子行业,也肩负同样使命。可是回顾过往,其实客户的获得感并没有如产品业绩表现那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就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客户未能长期持有产品。

那么,在基金经理层面,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以绝对收益的思路进行投资运作,将产品的回撤控制住,让向下的波动小一些,那么客户将能够相对更加长期地持有产品,进而最终享受到产品的净值上涨。这个就是我来坚持做绝对收益策略的初衷,我相信,绝对收益策略能最终比较好地帮助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问:提问马强老师,你有着宏观策略与基金产品研究工作经验,本次新冠疫情,给你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带来了哪些启示?你对普通投资者中长期大类资产配置有哪些建议?

马强:大类资产配置,是投资过程中占比最高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低频事件。诸如疫情等类似事件我认为并不影响大类资产配置的决策过程。而对于控制组合的回撤方面,却需要对各种潜在的风险有一定的防范。本次疫情其实在春节前就有一定苗头,那么,从规避风险角度,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仓位调整。

对于普通投资者,我的建议是,制定资产配置方案过程中,一定要将资金的属性与资产配置的期限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及时评估方案。更核心的是,坚持按照方案进行投资。投资过程一定会有各种波动,而纪律是保障我们能够穿越波动的秘密武器。

问:提问马强老师,近年来,信用债违约的数量和比例都在逐年上升,基金踩雷的案例也并不鲜见,你在日常投资中,会如何规避这类风险?

马强:信用债投资方面的风控管理,我认为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债券发行人的深刻认知;第二,对于风险的偏好程度。这两个方面分别需要从团队深入的研究以及个人投资目标的明确两个角度来保障。

在本轮信用风险频发的环境中,我管理的基金丝毫未受波及,便是这两方面的综合体现。我们的信用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待投资品种,持续跟踪已投资品种,投资端,我们前瞻性的根据经济及行业景气度以及政策方向调整风险的偏好程度,最终很好地保障了基金的收益。

问:提问马强老师,你怎么看2020年的债券市场?在券种选择以及操作策略上有着哪些偏好?会通过哪些增强方法与策略来提升收益?

马强:从长周期来看,我们的经济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增速中枢降低的过程,叠加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仍在寻觅过程中,这样的基本面是债券市场持续处于比较有利位置的基础。因此,2020年的债券市场我们认为仍然有操作空间,但是对于潜在的风险也必须做好防范。

第一,利率方面,收益率已经到达历史底部,继续下行空间有限;

第二,信用方面,经济增速下行也会触发更多信用风险。

因此,我们可能需要在其他方面来进行增强,比如,权益市场、衍生品市场。

过去几年,我们的绝对收益策略其实就是这个方面很好的尝试,通过对大类资产配置、行业研究、个股挖掘的综合研究,我们很好地完成了预定目标。

问:提问马强老师,2020年的转债市场,是否跟2019年一样“赚钱”效应可期?

马强:转债是一种债券与股票看涨期权的混合体,其波动来源于正股的波动以及估值的变动。2019年,受益于正股卓越表现,转债市场表现出了很好地赚钱效应。展望2020年资本市场,我们对于权益市场仍然比较乐观,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资本市场中便映射为科技与消费的双轮驱动,同时,近期再融资放开的过程也将为转债市场的估值提供一定正面支撑,整体来看,我们觉得2020年的转债市场仍然大有可为。

问:提问雷俊老师,作为量化与指数投资部负责人,你在公司未来的产品线布局方面,会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规划?

雷俊:长城量化团队的产品线布局主要有三个大的方向。

绝对收益上,2020年量化对冲新产品审批已经放开,这种产品可以很好的将超额收益转化成绝对收益,随着衍生品的放开,这类产品将是布局热点;

对于相对收益型产品,我们已经在宽基领域布局的比较全面,而且超收益比较稳定;

考虑到更多细分客户的需求,未来可能会在主题和行业的增强做进一步的拓展。

问:提问雷俊老师,与强调相对收益的传统股票型基金不同,量化对冲基金追求绝对收益,新冠疫情下不确定性增加,市场可能存在大幅震荡,量化对冲基金避险价值也随之凸显。照此逻辑, 2020年量化投资行业是否会迎来一波较大的发展机会?

雷俊:从全球的量化与指数的发展情况看, 这应该是一个大的趋势,无论是传统量化中的指数与指数增强,还是量化对冲型产品,都提供了更加科学与系统化的投资解决方案,必将得到更多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认同;

当然具体到量化对冲型的产品,这类产品对于银行理财类的投资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净值化转型的需求也会加速这类产品的发展;

另外,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也在不断加码,更加丰富多元的衍生品在推出,更加弹性的市场管理,这些制度和工具也在客观上提供了适合量化对冲产品发展的优质土壤。

问:提问雷俊老师,普通个人投资者在投资量化产品时,如何判断产品的优劣?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信息和指标?

雷俊:首先要搞清产品类型,对主动量化团队管理的绝对/相对收益型产品,两者的评价指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绝对收益看夏普比率和最大回撤,相对收益看信息比率和相对回撤,但这两类指标的评价周期不能太短,一般至少要一年以上,否则参考意义不大。如果个人投资者是投资 复制性的指数产品,产品管理上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跟踪误差,这个一般不会相差太大。

问:提问雷俊老师,如果当前时点定投指数基金,你认为哪些指数相对投资价值更高?

雷俊:创业板。一般来说指数beta的选择有几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分别是收益波动率、指数成分股业绩、短期趋势、资金流向、政策偏好五个方面所决定。从最新的数据看,创业板2019年报的预告数据利润同比增速均值是67%,Wind中对于创业板指的一直预期更是达到了100%;

同时创业板指的波动大、中短期趋势明显,是表现最强的指数;

另外从国家的政策导向看,科技创新是长期的趋势, 以新兴产业为主创业板龙头股票资金流入明显,近期对于创业板再融资的新政也是政策上的重大利好。

定投已经可以较好的降低投资者的收益波动,因此高波动高收益同时又是中国科技发展大趋势的创业板指数品种会是更好的选择。

问:提问雷俊老师,量化策略对基金经理的任职能力有哪些要求?你认为未来智能金融会给基金经理的投资工作带来哪些影响?会被取代吗?

雷俊:与普通的基金经理一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勤奋的学习是基本功;产品的深刻理解、自身投资风格的坚持,这些都需要。除此之外,量化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要求比较高,同时对市场的宏观政策与量化因子的影响也要有充分的经验,前者决定了量化方法的分析与创造能力,后者决定的量化模型的使用能力;最后,还需要基金经理能够持续的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和建模思路,能够运用新技术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持续的来不断扩大投资能力圈。

智能金融的定义一直都在探讨和研究中,作为一种方法,当前应用了包括投资者画像、股票定价分析、大类资产配置、行为金融分析,基金投顾等各个领域,这些都有实践性的产品或者工作,但各个细分领域没有看到统治性的应用,个人觉得未来可能“智能”的辅助作用会提升很多,如帮助基金经理提高工作效率与挖掘股票,更高效的与投资者协同,设计出更符合需求的产品,短期内基金经理原创性的投资工作还是很难被替代,一个产品的想法、一个创新的策略这些除了历史规律外,还受到了很多外生变量影响,这些仍将是基金经理的优势。

问:提问谭小兵老师,权益类基金经理中,女性基金经理的数量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你为什么选择进入投资领域,你最欣赏基金经理这个职业的哪些方面?能力边界有多大?

谭小兵:研究生时,教财务成本管理的老师是一位在香港大学执教十几年的老教授,他上课喜欢全英文教学,上面所有的实例均是美国上市公司,我们课后作业均是需要自己去下载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并逐一计算这些公司的价值。在长达两年的学习中,我对投资产生了强烈的兴趣,08年毕业后就进入了这个行业。

我觉得基金经理是投资上的“买手”,具有高强度、高回报的特征。所谓的高回报是吸引大家进来的基础,像巴菲特从11岁开始做投资,一直做到90多岁还在做,整个职业生涯是可以非常长。我就喜欢这种高回报。

我是做医药出身的,医药是一个很强的壁垒,也是很强的消费属性,在研究医药公司的时候,会对产品的竞争格局/渠道/定价上做细致的研究,往外延伸很容易看得懂消费;另外医药当中也有不少原料药公司,其投资逻辑与周期股很类似,就是看价格,所以对周期也有一定心得。因自己本身学财务出身,也是女孩子,总体来说更偏爱稳健投资的消费领域。

问:提问谭小兵老师,作为一名女性基金经理,在你看来,相比男性基金经理,在投资风格上会有哪些特质?

谭小兵:我觉得投资风格因人而异,男性基金经理们之间的风格差异也大。我的投资风格有以下几个特点:

1.偏爱消费中的成长股, 非常注重公司的长期空间,对短期估值的容忍度相对还是较高;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集中行业、分散个股;

3.重仓股要求高,基本面和趋势正处于共振的公司。

问:提问谭小兵老师,你目前专注于医疗领域投资,所管理的产品也刚好契合风口表现优异,但医药股前期涨幅已经很高,待疫情过去或有可能面临较长的回调,在这个时点你会有压力吗?后续你会如何运作来巩固业绩?

谭小兵:医药板块是一个内部差异化较大、细分行业较多的领域,不管板块整体机会如何,每一年均有跑出来的牛股,2017年就非常典型,医药板块严重跑输大盘指数、但当年有不少低估值的品种涨幅在50%以上。

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虽然2019年医药中的核心资产不断创新高,但以中小股票为代表的大部分公司还在底部震荡。这些二三线公司的业绩每年依然保持平稳或以上的增速,且在国家大力支持创新的政策下,前些年陆续布局的创新药也即将进入收获期,但估值在17-19年市场偏好之下却屡创新低。我认为市场整体未来1-2年中科技成长股基本面与技术面俱佳,以中小股票为代表的医药公司可能会随着本身基本面出现拐点(新产品出现或业绩加速),迎来戴维斯双击。

问:提问谭小兵老师,本次新冠疫情,专家们的报告普遍指出中医在治疗中对改善症状起到了显著作用,你看好中医药题材股吗?在你的组合中,有没有进行相应配置?如何看这类题材中长期的投资机会?

谭小兵:我没有配置相关的中医药题材股,疫情的确对其需求有刺激作用,这些公司Q1可能会超市场预期,但参考SARS,疫情基本在当年的6月份就完全消失,因此这类需求也是短期性的,中长期来说并无成长性。

而我所投资的公司更多基于中长期成长性,其所处行业未来2-3年景气度高涨,企业本身在成长过程中能不断夯实自己的护城河。考虑到疫情只是短期影响因素,并不会改变我组合的配置思路。

问:提问谭小兵老师,你最欣赏的投资人物是谁?你觉得生活中哪些体验或感悟,对你的投资影响较大?

谭小兵:在生活中,我比较喜欢从投资类和商业类书籍中汲取知识和养分。商业类的书当中,我比较偏爱讲企业史的,比如耐克的企业史、茅台的企业史等等,从中了解到很多关于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知识。投资类的书籍我推荐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和欧内尔的《笑傲股市》。

我最喜欢的投资人物就是芒格和欧内尔。这两位大家可以形成一个互补,一个偏重讲理念与哲学,一个侧重描述方法和策略。芒格认为,要投资优秀的公司,不要在意它的短期估值和涨幅,要看公司的未来。欧莱尔则具体分析了什么样的公司是优秀的公司,如何判断优秀的公司。

问:提问廖瀚博老师,请详细介绍你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

廖瀚博:我是一个成长股选手,经营业绩高增长是我选股的首要标准。我的投资理念是买入并持有业绩高增长的公司,分享公司成长的果实。从中长期角度看,公司市值增长与经营业绩增长是基本匹配的。

我的投资风格是自下而上,精选个股。我不拘泥于行业选择,我认为成长机会广泛地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尽管经济增速逐年趋缓,但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依然推动社会的车轮滚滚前行。

问:提问廖瀚博老师,从研究员到成为一名有自己投资理念和风格特点的基金经理需要经理怎样的过程,请结合自身的投研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能力圈在哪儿?你是怎样形成这些投资能力并将其坚持和固化下来的?

廖瀚博:从研究到投资,如同从推演到实战,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过程。在投资的实战工作中,每一笔交易都会产生盈亏,会给基金经理内心带来实实在在的冲击,而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正是在反复冲击中形成的。每个人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模式,然后在实战中不断验证和修正,最终形成自己的投资框架。

我入行研究的是汽车,这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有足够长的产业链,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整车、经销商,基本上囊括了周期、制造、服务等各种模式。我见证过SUV的高速增长,见证过汽车后市场和智能驾驶的疯狂泡沫,见证过新能源汽车催生上游锂钴的周期轮回,每一轮涨潮都会诞生各种千亿级别的上市公司,每一轮退潮曾经的明星可能又回到了原点,甚至退出了交易的舞台。正因为见证了种种轮回,才知道什么是可以留下来的,什么是可以长大的,什么是值得长期持有的,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框架。

我是研究汽车出身,对于汽车、家电、机械、电力设备、建材、轻工等制造业更熟悉一些,这些行业的商业模式更加接近,盈利模式相对稳定,下游有高频数据可以跟踪,业绩更容易预测和把握,比较适合我这种以业绩高增长为导向的投资模式。

投资是一个持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一方面是拓宽能力圈,结合自己的投资框架,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另一方面是总结经验,认清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赚能够把握的钱。

问:提问廖瀚博老师,你把自己定义为成长股选手,选择成长股有哪些标准,你是如何去寻找价值洼地,发现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

廖瀚博:成长股最重要的是业绩高增长,且能够持续兑现。如果业绩不能兑现,估值的泡沫早晚会破灭。

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我认为需要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广阔的成长空间,现有产品能够做大,或者公司具备拓展新产品或新领域的能力,为公司长期成长提供了可能性;

二是强大的竞争优势,特别是与行业前列的竞争对手相比,拥有对手无法学习或复制的优势,这是公司能够长大的重要前提;

三是持续的业绩兑现,前两个条件可以调研或推演,但是最终需要业绩验证,只有持续兑现,才能支撑市值增长,为股东创造回报。

问:提问廖瀚博老师,2020年,你看好哪些行业与板块的成长股机会?

廖瀚博:我对行业和板块没有特别的偏好。对于2020年,我相对看好两个细分领域:

一是受益于地产精装修的家装建材。目前地产精装比例仍在持续提升,且很多细分领域集中度低,依托于地产公司集采,具备竞争优势的公司有望实现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实现业绩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注重现金流的公司无疑能够走得更远,更值得重视。

二是处于行业拐点的传统燃油车及产业链。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本身有消费韧性,18-19年销量下滑是16-17年消费透支后的正常回归,在低库存背景下,未来有望保持温和复苏。行业寒冬导致长尾玩家退出,为整车创造集中度提升了机会,具备车型周期优势的公司将显著受益。零部件将更为受益,一方面是行业周期带来的补库存需求,另一方面是智能驾驶等技术升级带来的产品价值提升,成长性将更为显著。

问:提问廖瀚博老师,成长股投资有一个“世纪难题”,就是如何解决高波动率,你是怎么做的?

廖瀚博:高波动率是成长股的一个特征,而组合投资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思路。对于我自身的组合,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层面来降低波动。

一是行业分散。我持仓个股,虽然集中度高,但行业相对分散,个股之间关联度低,个股自身的高波动在不同个股之间得到抵消和平滑。

二是节奏分化。我持仓个股很少集体暴涨暴跌,我把个股分成多个梯队,一些个股可能处于当前市场风口,涨速快,涨幅大,另一些个股则作为储备品种,可能不在风口或者估值偏高,虽然短期不涨,但长期回报率可期,值得持有。

问:提问尤国梁老师,我们注意到你管理的基金重仓股,绝大部分是科技类股票,你觉得目前科技股估值是否高估?现在大家都很关心科技板块的后劲,从长远来看,你怎么看该板块的投资价值?

尤国梁:按已公布的业绩来算,不少科技股目前估值确实较高。但对于科技股,除了静态估值,我认为还需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也就是看这个板块未来是不是高估,以及相比其他板块是不是高估。

先说纵向比较:业绩能够高增长是科技股的一大特征,这也是被市场追逐的主要原因。随着业绩的高速增长,目前较高的估值很可能会在未来一两年就会降至合理水平甚至低估。投资更多是投预期,投未来,过去的业绩是对未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工具与参照,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未来。

至于横向比较,主要是需要看当前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其他主流板块的估值水平以及估值的弹性。水涨船高,经过2019年一年的上涨,目前基本上绝大多数主流板块的估值都较2018年底有了大幅提升,这时就需要结合未来的业绩增长空间与估值继续提升的可能性,寻找相对不高或者说向上空间更大的板块,在当前科技股就具有这一特点。

至于从长远来看, 往大了说,科技创新始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并且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全球市值最大的一批公司基本都是科技企业;再看国内,科技创新是我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特别是在进出口问题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成为了举国上下的一致共识,在持续政策驱动下,这个方向必然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因此我非常看好科技板块整体的长期前景与投资价值。

问:提问尤国梁老师,目前市场对科技股的投资热情依旧很高,在你看来, 2020年的科技股行情会是普涨行情还是结构性行情?

尤国梁:这个要看普涨是如何定义的。如果参考过往几轮牛市中的普涨,我觉得2020年有可能还达不到这种程度,但可以确定的是科技股行情必然会逐步扩散,涉及的范围相较2019年会扩大。

说难以普涨的原因在于,当前的市场情况和几年前牛市之时已有不同。当时市场容量相对现在要小,上市公司数量、特别是科技公司数量比现在也少很多,市场中大量的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标的,往往沾边就炒,形成大面积的普涨行情。但目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和体量都明显增大,特别是一些科技行业龙头也通过各种途径上市或回归A股,加上机构投资者占比增大,在标的选择上会相对谨慎,一些质地较差的品种可能会长期无人问津。

说范围扩大是由于去年市场整体风险偏好还不算太高,多数主流资金还延续着蓝筹股的投资思路,对于科技股的选择仍然着眼于业绩是否能够短期兑现,买入的标的主要集中在以部分电子股为代表的业绩已经出现改善的公司,或有明确国产替代预期能够算出确定业绩的公司。而今年,一方面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高,市场关注点开始转向行业景气程度,对业绩确定性关注降低,能够纳入视野的公司自然更多。另一方面,科技类公司的创新是能够创造需求的,如去年的TWS耳机。因此5G创新周期下很可能出现很多过去没有或不被市场关注的产品或服务,也将为其产业链上的公司带来机会,从而扩大科技股行情的范围。

问:提问尤国梁老师,2020年,你最为看好科技领域哪些细分行业的机会?请详细介绍一下你所看好行业的逻辑。

尤国梁:对于科技领域而言,包括半导体、5G相关产业链应用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方向,我今年都比较看好。如果选一个最看好的,在目前来看,应该还是半导体行业。我看好半导体行业的逻辑,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国产替代,这个逻辑的演绎从去年就开始了,主要表现为行业龙头提估值。半导体行情实际上是从去年 8 月份开始的,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进出口问题导致的产业链转移,尤其是华为的产业链转向国内,使国内相关公司获得了大量原本没有机会获得的订单。通过完成这些订单,相关厂商又验证与提升了自己生产能力,进一步获得更多订单,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时候行业里面的龙头必然是最先受益的,这些龙头公司尽管接到的订单业绩还没体现出来,但是估值就已经先提升,去年的第一波上涨更多是这个逻辑的体现。而半导体的国产替代刚刚开始,目前仍在进行中,未来空间也还很大。

第二个逻辑是全球的半导体产业周期复苏。半导体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投资思路有时可能会与周期股相似。去年市场对这个逻辑还抱有怀疑,但今年产业方面和市场方面已经开始逐步确认,并且表现在了近期的行情中。在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会有不少重资产或二线公司业绩好转,而且股价弹性也会比较大。全行业差时可能只有高利润率的几家龙头公司能盈利,但是行业都好转的时必然是全行业公司都受益。越困难的一旦好转,弹性一般也会越大。

第三个逻辑是新上和并购。前几年半导体行情往往持续时间比较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特别好的公司,偏概念炒作。但是本轮行情中一方面是去年A股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海内外一些优秀公司,成为了优质的标的;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国内龙头半导体企业新上市,为市场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可以看到这些并购而来的标的,多是这个阶段最牛的一批股票。这些优质公司的存在能够提供长期投资机会,延长行情的持续时间;另外如果高估值的上市公司能以相对较低的估值并购优质公司,还能拉低上市公司整体的估值,这种现象多了不排除又会形成一种扩散,像2015年一样出现一波纯讲故事的行情,届时涉及的股票可能更多。

以上三个逻辑兑现的确定性是按由高到低排列的,而涉及股票的范围是增加的。在5G创新周期的推动下,如果这些逻辑依次兑现,那么半导体行情就是会有梯度、有层次、能够延续较长时间的,从而提供较多、较持续的投资机会,这就是我看好这个行业的原因。

问:提问尤国梁老师,新能源产业链最近表现相当亮眼,有观点认为新能源汽车板块有望复制13~14年的苹果产业链,你怎么看?

尤国梁:我基本认可这个观点,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苹果产业链存在一些不同,但确实有着相似的逻辑。

具体来说,虽然手机和汽车无论是产品的年销量、单位价值量、更换周期都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是从培育国内产业链的角度看,当年的苹果与现在的特斯拉确实起着相似的作用。当年通过给苹果配套形成的手机产业链,如今成为了国产智能手机行业高速发展的支撑;未来通过给特斯拉提供配套产业链,也将以同样的方式,逐步培育出一批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产业链上的中国公司,这批公司也将成为未来中国自主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坚实基础。

当然,培育的过程中免不了有不少企业被淘汰,但最后也一定会有优秀企业跑出来。此前新能源车行业经过一轮大力补贴与政策退坡后,在淘汰掉一批企业的同时,也培育出了宁德时代这种具有全球地位的龙头企业。特斯拉产业链的培育过程需要靠特斯拉整车销量的持续上升来带动,而特斯拉的降价就是第一步,市场近期的亮眼表现也正是对此乐观预期的反映。虽然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行情的主题性可能更强,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作为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同时也是国家持续多年重点投入的战略选择,其长期前景我依然看好,也相信最终会有一批优秀的公司出现。

问:提问尤国梁老师,在本次新冠疫情下,在线教育、直播等概念特别火,对于这类概念股你会不会参与?你怎么看这类题材中长期的表现?

尤国梁:我基本上不会去参与此类因突发事件带来的短期概念炒作。概念股的走势特征是短期上涨迅速,但时间拉长看,其中多数股票随着热点事件消退,最终基本上又跌回起点,这种短期机会对我而言很难把握。

但是具体到在线教育、直播这些因为疫情而火爆的线上产业,虽然目前已经大涨的个股中不乏大量借题发挥、跟风炒作的标的,但我认为其中还是会存在一些具备中长期机会的品种值得去挖掘。就拿在线教育为例,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未来的方向,也有很多公司在做,只不过此前因为种种原因进展不快。而疫情则为相关公司的发展节奏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拓展了用户、教育了市场、推动了合作,甚至还可能对相关行业未来的政策产生一定影响。最起码,相关公司可以说获得了一次效果极佳的免费广告,因此其受益是确定的,只不过短期的巨大涨幅包含了更多情绪上的推动,待短期炒情绪的资金退出、股价回落到合理位置后,其中长期的投资机会就可能显现。

欢迎大家登陆今日头条APP关注长城基金投研团队: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更多基金内容,请关注今日头条基金频道@头条基金,搜索“基金”频道并点击“把此频道添加到首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