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1000块港漂的广州仔奋斗成华人首富,他从不抱怨太难了


熟悉香港豪门的人,一定都知道李兆基。


他是香港第二大富豪,仅次于李嘉诚,曾经还连续三年登上华人富豪榜首位。


2018年公布的胡润富豪榜中,李兆基以2150亿的身家第一次碾压1900亿身家的李嘉诚成为了香港首富。



虽然他的名号未有李嘉诚响亮,但他谦逊低调的为人,在商界赢得了很不错的口碑。


他精准的投资眼光,让他被称为“亚洲股神”,而“炒股好过盖楼”这句名言就是出自他之口。


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到今天这样的成就?


金铺世家初现神童


1928年,李兆基在广东顺德大良出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排行老四,因此也被人称作“四叔”。


四叔爸爸拥有一个金铺和一个银店,经营着黄金和外汇的生意,因此他小时候的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也比贫困家庭好很多。


但这并不代表他只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李兆基回忆起儿时,表示艰苦的方面也还是有。


比如当年不是时时都吃得起肉,每个月只有两天能吃到,分别是初二、十六“做牙”(即打牙祭)之时,才有鸡肉和猪肉吃。


他回忆道:“从前是有些东西想吃而吃不到的,在以前公司(父亲店铺)街尾有一间烧腊店,它是当场杀当场烧的,加有南乳和味酱来烧,风把那些香味吹过来,好香好香好香,但就是没得吃,因为初二、十六才有,就只能天天闻着香味。”


而他家人都忙于打理生意,到了饭点也常常未能准时开饭,六岁就在铺头学习的李兆基,每每肚子饿了的时候,就会帮家人清点一天账目,好让大家都能快点收工吃饭。


慢慢地,他对铺头里的事务习以为常,还练就了“心算”的本事,逐渐开始像大人一样工作。



俗话说“打金偷金,打银偷银”,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在李家的金铺里,铸金匠也常常在打黄金的时候偷偷扣下一小块黄金,然后用白银填上去,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来。


有一次,铸金匠这种行为被李兆基看到了,向父亲反映过后,父亲只无奈地表示铸金匠是奇缺的人才,如果得罪了他,恐怕会影响店铺生意,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想受制于人的李兆基,开始默默私自学习看金、化金、熔金这三方面的知识,到了12岁那年,他已精通铸金技术,出任黄金买手,成为店铺的扛把子。


其父也终于能名正言顺地辞退原本的铸金匠,更让儿子成为了金铺掌柜。



那段时间正值抗日战争,银行的大洋纸买卖却依然活跃,因为人们都认为战乱平息后仍能使用,所以都只喜欢保留完整、平直和干净的纸币。


这样一来,残币、脏币在交易时的价值就下跌了三到四成。这个问题让家中同时兼营纸币买卖的李兆基十分注意。


聪明的他从洗衣中得到灵感,将旧纸币泡在水里,用漂白粉洗去污渍,再涂上一层蛋白,使它变得硬朗,然后风干熨平,就可以将旧币翻新。


于是他以六至七折收来旧纸币,悄悄清洁整理一翻后,以十足价钱兑换出去,不但赚到不低的利润,还额外得到做生意的道理:要想货物畅销,就得要好好包装。



由于李父在广州也有生意,他看到儿子已能独掌大局之后,干脆将顺德的两间店铺全都交给他经营。15岁的李兆基成了大掌柜,更被人称为“神童”。


战乱结束后,货币极度贬值,虽然李兆基经营有方,将铺面管理得井井有条,但眼见市面实在不景气,李父还是希望儿子能另谋出路,去更能施展他才华的天地。


于是乎,李父让20岁不到的李兆基拿着1000元港币独自一人去香港闯荡。


房产江山大展拳脚


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香港,四叔只能寄居在姑婆跑马地家中,要解决温饱问题,就要有钱赚。


四叔与在香港的亲戚合影


这个时候,他的金铺工作经验帮了他不小忙,早已对黄金生意摸清门路的他在中环文咸东街的金铺挂单,并同时经营五金贸易,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但此时四叔也知道,既然来了香港,就是要赚大钱的,眼光不能仅局限在小生意上。


直至他30岁时,才看到比黄金更大的“金”——楼市。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正值香港逐步走出二战阴霾的时期,人口急剧膨胀,经济开始蓬勃起来,住屋需求增加,加上香港地少人多,楼市的前景都闪着金光。


但是要购地起楼,就需要更多的资金,资金不够就要寻求合作,不认识人怎么办?


李兆基便常常在中环夏蕙餐厅“收风”,顺利结识到了“洋杂大王”郭得胜及生意人冯景禧,三人同另外五名股东在1958年合资组成“永业企业公司”,开始进军香港地产业。


1963年,为扩大经营,郭得胜、冯景禧、及李兆基结束永业,三人各投资一百万元创办了新鸿基企业,人称“三剑侠”。

由左至右依次为:冯景禧、郭德胜、李兆基


当时香港的房子大多都是整栋出售的,中低资产人群哪里买得起?洞悉市场需求的四叔便提出“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楼方式,以广大受薪阶层作为销售对象。



这个计划一推出,他们的生意越来越火爆,楼一下就卖空了,公司也越做越大,新鸿基地产股票也在1972年正式上市。


然而,当年香港发生过银行挤提及倒闭风潮,接踵而至的股灾和全球石油危机更是重挫了香港的房地产行业,令合伙人冯景禧失去了信心,移民加拿大,三剑侠一起打拼14年之后,最终分道扬镳。


但四叔并没有放弃,他反而提倡趁低吸纳,用低价疯狂买入地皮,并于1973年成立了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又收购了上市公司永泰50%以上的股权,开始加快发展的步伐。



恒基兆业成立之初,楼盘仅有二十多个,但四叔除了懂得平价取地、拓展庞大地产王国以外, 70年代开始已经发展小于200方呎的“蚊型”单位,堪称是“劏房”始祖。


于是劏着劏着,就劏出了未来,李兆基通过不断的收购、改建,几年时间内,恒基兆业旗下的楼盘就超过了百个,其中还包括香港的地标建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李兆基也从而成为了香港四大家族之一。


1997年,李兆基以1270亿的身家成功登上了美国《福布斯》的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第四名,成为了华人首富!


回忆起曾经艰苦奋斗的日子,李兆基说:“当时无立足之地,只求温饱,之后有车用、有楼住就已经心满意足。要用平常心,靠自己奋斗,发挥自己能量。”



勇闯股坛再创佳话


独到的眼光,是李兆基一路以来屹立不倒的基石。


进入21世纪之后,房地产业逐渐饱和,聪明的四叔也开始将目光放到了资本市场。


2006年,李兆基开始大量认购新股,以内地龙头金融股为主,入股了大量潜力公司,例如中国人寿、中国石油等,2010年左右还投资了包括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碧桂园等新股。



他的私人投资旗舰“兆基财经”曾在股市反复向好的时候水涨船高,2011年保守估计资产总值已经远远超过2007年创立时的500亿元,回报比不少基金都要好。


“它几乎是强迫你赚钱,认购了一年半年也不能卖,那一两年间,每只股份都升几倍。国企来香港上市,很多股份升十倍也有。”李兆基说。


因此,四叔曾公开表示:“炒股好过起楼”,也让他赢得了“亚洲股神”的称号。


当然,炒股仍然免不了风险,四叔也曾试过“看错市”,在2007年底,他曾预言恒指会重上三万点,但其后金融海啸杀到,港股不升反跌,令四叔不开心了一阵子。



不过有了失败的教训之后,四叔懂得更慎重地研究资本,并通过集团不断地资产重组,令集团业务分工更加清晰,稳定生财。



虽然身家庞大,但四叔生活花销依然节俭,他曾说过自己花出去的钱连收入的百分之十都不到,而工作赚钱,似乎已经成了自己的一个习惯:


“也是为势所迫。你到了一个位置之后,就可能不得不去做一些事。工作很辛苦,但如果不继续工作,可能会更辛苦。”



也许是在困难时代成长起来的缘故,让他对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以适应得很好,他亦曾寄予年轻人要“居安思危”:


“现在的人太过娇生惯养,未曾见过世面,未受过苦难,偶然间有少少挫折就叫苦连天,但其实这些都很平常。”


一切挫折皆平常,也难怪四叔能一路以来都保持平常心在商场默默打拼。


所以,当我们感叹生活“太难了”的时候,不如也抱着同样的平常心,做好当下,在将来某一天,总能看到转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