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坚决打好防控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人民银行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者,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制度作用,扎实开展对法人投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识别和妥善处置。同时,建立问题投保机构名单库,对问题投保机构实行早期纠正管理,积极推动风险及时化解。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探索构建的“机构自救行业互助监管履职政府帮扶”四部曲,早期纠正工作机制,推动各方形成合力,有效化解问题投保机构高风险,成效显著。但有个别区域在实施早期纠正过程中,受地方政府政令不畅、金融生态环境不佳、高管变动频繁、监管政策收紧趋严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了机构负面舆情传播、业务发展萎缩、流动性紧张加剧等风险苗头,值得关注。
问题投保机构早纠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一)政府部门缺乏专业判断,帮扶措施落地不畅。某家地方法人银行被列入问题投保机构后,央行向所在地地方政府发出了风险提示函。地方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议定对问题机构的帮扶方案。方案出台后,后续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帮扶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职能部门缺乏对金融风险的专业判断,主观认为这家银行有亏空,无法持续经营,帮扶只会带来麻烦。于是,就出现了“领导层高度重视,部门层执行不畅”的尴尬局面。据该问题投保机构反映,政府出台帮扶措施后,该行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时,总被以多种理由搪塞,直至时间已过第一阶段帮扶期,仍未能实现短期目标。
(二)主管部门对机构高管调整过于频繁且不合理,导致新班子难以适应当地生态。问题投保机构的产生与银行高管层经营不善、管理不严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行业主管部门或是主发起行对机构实施帮扶时,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机构高管层进行调整,注入更强力量来挽救颓势。但新班子的配备合理与否、“三长”人选考虑的周全与否,对机构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帮扶效果。以一家问题投保机构为例,该行在一年时间内相继更换董事长和行长,且行长在半年内两次被调整。调整后的班子成员(共4人),仅有1名副行长来自本地(但该副行长之前一直分管对内管理工作),其余3人均来自外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不同单位的行事风格、不同人群的性格冲突,使得新班子在与当地政府对接、客户联系时,常常水土不服,难以融入。由于缺乏来自本土的行领导出面圆融和协调,这种水土不服在较长时间内都难以得到有效改善,严重影响了业务的拓展。该行自高管层调整以来,业务发展未见明显好转,存贷款依旧呈萎缩状态。
(三)机构信息知情面被扩大,负面舆情扩散,声誉风险上升。
在对问题投保机构实施早纠时,央行、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或主发起行等四方需经常性互通情况,共同研究帮扶措施,紧盯帮扶效果。因此,问题投保机构的相关经营信息知情范围相应被扩大。而某些职能部门人员保密意识不强,使得问题机构的负面信息扩散,给业务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是客户对银行的稳健性产生动摇,抓存款业务难度增大。二是遭受同业诋毁,竞争环境日益严峻。
(四)央行流动性支持收紧,银行资金面困难加重。近年来,央行为推动地方法人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会适时对地方法人机构提供支农支小再贷款和扶贫再贷款。但再贷款的提供是以严格测算法人机构的经营情况和资本实力为前提,在资金安全的范围内发放的,发放额度与机构偿贷能力相匹配。因此,如果地方法人机构被纳入了问题机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级低,其偿贷能力受到质疑,再贷款就会大幅减少甚至停止提供。这项规定的执行,确保了央行资金的安全,但对于问题投保机构而言,却让本已资金面紧张的状况愈加严重,流动性风险隐患不减反增。
(五)银行监管更趋严格,新业务拓展空间狭小。当前,对问题投保机构的监管日趋严格,业务审批也更加谨慎。据了解,某问题投保机构由于资本充足率不达标,其开发的线上个贷产品尚未获当地监管部门批准上线,导致该行贷款业务逐月减少。
政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力度,充分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考核部门要定期督查并通报行政事业单位分阶段履职情况,对于未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采取约谈一把手、单位绩效考核扣分等手段予以惩戒,确保政令畅通,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二)银行领导班子的配备要灵活合理。可本着“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要兼顾,市场开拓与流程规范要兼顾,对外协调与融入当地要兼顾”等原则,统筹考虑班子成员人选。既要配备管理型干部,也要配备业务开拓型干部;既要配备年老干部,也要配备年轻干部;既要配备外地干部,也要配备本地干部。且数量配比上不能失衡,履职年限上也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只有一个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经验结构、资源结构较为优化的领导班子,才能发挥出“1+1大于2”的最佳效果,带领银行特别是经营状况较差的银行,稳步走出困境,健康茁壮成长。
(三)金融监管部门应视机构实际状况给予一定的监管容忍度。一家问题投保机构要想摘帽,就必须使补充资本和发展业务同步进行,才能渡过难关。但业务发展需要较好的流动性、优质的金融服务予以支撑。金融监管部门可视机构实际状况给予一定的监管容忍度,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放宽业务限制,引导其在发展中化解风险。
(四)严格落实保密规定,严防负面舆情传播。银行经营的是资金,面向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和个人。其声誉好与坏,关系到人心稳定和资金稳定。问题投保机构虽然经营状况暂时不太好,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破产。只要早纠措施得当,一般都会转莠为良。因此,对问题机构的早纠管理有着严格的保密要求。早纠处置涉及各方均要认真遵守保密规定,除了相关文件资料的流转、存档要按保密要求操作外,更忌对外言语传播,防止以讹传讹,引发舆情风险,对泄密人员严肃问责。
作者:曾淑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