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骤降?快速复苏?外媒关于中国经济的预测,哪些将成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际媒体十分关注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的认为中国政府的防控措施过于严厉,对经济冲击过大,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速骤降,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跌破4%;有的认为中国第三产业遭受重创后,社会整体消费将持续下滑,仅餐饮业第一季度可能有5000亿元左右的经济损失;有的认为大量中小企业将遭遇生存危机,无法解决流动性困难,只有18%的企业能撑过三个月;有的认为产业链被人为切断,大量劳动力无法复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供给严重不足,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也会被别国取代。

▲ 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1.1亿只,日产量达到1.16亿只。

这些论调乍一看,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分析,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毫无疑问,此次疫情来势汹汹,短期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确实不可小觑。但以目前中国经济之体量、活力和韧性,必定会挺过难关,持续向好。

首先,中国采取严厉的防控措施是为了尽量缩短疫情时间。众所周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时间长短,取决于对打赢疫情阻击战的信心。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防控措施。中共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相应成立疫情防控小组;全国范围内及时发布疫情信息;从单位、社区入手,加强严防管控措施,尽力避免人传人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抽调3万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疫区,并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火速建设了两座专门医院;加快研究疫苗和治疗方法。目前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新增确诊病例连续下降,治愈病例大幅增长,疫苗即将临床试验。疫情得到了有效管控,民众对疫情的恐慌已极大缓解。如果疫情能如专家预测的于4月左右结束,那么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季度,对于中国经济长远影响非常有限。

下阶段,中国政府将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针对性、精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属地防控,既严防疫情扩大和蔓延,也尽可能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消费上看,疫情期间大多数消费都受到冲击,但可推迟和不可推迟的消费品受到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即使目前,医药、通信和网上消费还是比较强劲,在疫情结束后,压抑已久的消费热情会井喷似爆发,买车买房等可推迟消费的商品与服务消费有望出现强力反弹。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不会因此一蹶不振。

▲ 京东物流在部分地区投用了智能配送机器人,实现“无接触送货”。

第二,中国政府已从战略角度出发,坚持对抗击疫情和维稳经济两手抓。在严防疫情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已采取诸多措施支持经济发展。比如要求银行不得对遭遇困难的服务行业盲目抽贷、断贷和压贷,对于重点疫区要有区域性的融资政策;对受疫情冲击大的行业给予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支持企业度过难关。针对中小企业,各地政府先后出台了优惠扶持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例如,北京市出台了19条措施,解决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重庆市发布了20条政策措施,对因受疫情影响缴税确有困难的企业适当减免税收;苏州市出台了10条政策措施,要求各银行部门和职能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中国政府及时采取的系列稳定经济的措施,已经初显成效。目前各地方根据各自情况,已经逐渐有序复工。一些中小企业在政府措施的扶持下会挺过难关。下阶段,中国政府还将在金融、财政上给予中小企业更多支持,致力于稳住企业、稳住就业,帮助其渡过难关。

第三,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基础还是坚实,保持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改变,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依然能有效拉动经济。中国作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要一环,其生产能力、服务配套能力、科技实力以及市场规模短期内不可能有国家能够复制。全球供应链也不可能因一次疫情而突然断裂。

从另一方面看,疫情也为中国新技术应用和新业态孕育提供了新机遇。在民众全部宅在家里时,新的消费市场也在拓展,智慧城市、在线培训、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空前活跃。此次疫情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中国新兴技术一次实战检验。下阶段,物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有望更加成熟地在中国与市场应用相结合,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 央视联手中国电信武汉公司推出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5G实时直播。

国内外不少专家和有识之士都对中国管控疫情和经济发展都持乐观态度。中国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可能对物价形成扰动,但从基本面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一旦疫情得到控制,被抑制的需求将推动经济进入以快速反弹或补涨为特征的强劲增长阶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格里·赖斯表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一些不利影响是暂时的,待疫情缓解后,相关经济活动恢复正常运行,经济就可恢复;中国经济体量大,有资源来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思·罗格夫认为,基于过去的类似疫情案例,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危机将被证明是暂时的,经济影响将得到遏制。

历史是个很好的参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规模传染病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往往是短暂的,从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来看,疫情影响大多可以忽略不计。以2003年SARS为例,国际媒体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也不少。但在当年疫情结束后,中国就迎来非常迅速的经济反弹。中国的投资和工业增速在2003年第二季度短暂下跌,随后上升;全年的贸易增速从2002年22.4%上升到34.6%。虽然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速、经济结构以及外部环境与非典时期相比有不同特点,但中国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没有改变,与2003年相比,中国拥有更大的活力和更强的韧性。而且中国科技实力大幅提高,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迅速,这些都会给中国经济复苏注入强大的动力。疫情的洗礼也会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综合治理能力,从而改善中国的营商环境,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提高中国经济的总体质量。

▲ 消毒机器人在医院中成功进行测试。

阳光总在风雨后,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的。中国古语也有“否极泰来”的说法。疫情期间,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牺牲精神,齐心协力、守望相助;中国政府集中力量有序管控,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国际社会也纷纷向中国施与援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这些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风雨之后,必有阳光。


- END -

撰文:邱静(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编:闫伟娟

图片:网 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